不少青少年沉迷于互联网与互联网本身的特点、青少年身心进步的特征、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及互联网监管等多种原因有关。这其中,家庭和学校环境的影响与青少年的关系最为密切。网络满足了青少年的多种心理需要。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等在其著作《儿童日常的电视》中指出,在儿童和电视这两者的关系中,儿童是很主动的,是他们用了电视,而不是电视用了他们。儿童不是被电视袭击的束手无策的受害者,而是像在一个巨大的食物丰盛的自助餐厅里就餐一样,依据他们当时的需要选择他们想吃的食物。网络作为一种孩子直接参与的互动媒体,能为他们提供更多形式的满足,因此对孩子的吸引力也更大。施拉姆等人还指出:孩子们从玩电子游戏中得到的满足大致可以分为五种:获得电子玩伴、放松或逃避学习重压、获得控制感和收获感、获得攻击满足和社会交往,而这类心理需要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大家教育专家汇总了四个家庭环境原因(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关系和爸爸妈妈教养方法) 作为一个整体对中学生用网游的影响。在她看来,家庭关系对学生用网游有着很重点的影响。破坏性的爸爸妈妈冲突使孩子感到应付能力差、自责、夹在爸爸妈妈之间左右为难,并感到爸爸妈妈婚姻关系不稳定,没办法获得情绪上的安全感,他们因而更大概选择网游来逃避烦恼并重新获得情绪安全,并且,他们更倾向于玩暴力程度高的游戏。爸爸妈妈冲突还会干扰爸爸妈妈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法,给亲子关系带来负面影响。亲子关系冷漠或冲突剧烈的孩子总是自我价值感非常低,以消极的方法对待自己和别人,缺少收获动机,因此其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都比较差,攻击性也比较强。亲子关系不和谐还会干扰爸爸妈妈对孩子监管的意愿,同时也减少孩子对爸爸妈妈监管的同意程度,从而削弱爸爸妈妈教育的成效。这类孩子更容易沉迷于网游而出现上网成瘾或上网成瘾倾向,而且更易沉迷于游戏中的暴力内容。而家庭关系和谐的孩子则情绪稳定, 进取心强,而且对人友善,进步状况好,感染上网成瘾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大家过去进行“青少年互联网沉迷情况及对策”课题研究时,课题组成员深入到几十家互联网伤害矫治机构对受害青少年及其爸爸妈妈、矫治员工等进行立体式访谈,共进行小组访谈和深度个案访谈近千人以上。这一研究的非常重要的结论告诉大家:缺少支持性的人际关系是青少年沉迷互联网的根本缘由。访谈中,一位沉迷互联网的男孩告诉研究职员:“父母都非常忙,他们都非常出色。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他们轮流出去工作、上学,根本没时间陪我玩。我讨厌忙忙碌碌的生活,以后我有了孩子,钱够花就好,期望自己能多陪孩子玩。”这反映了不少孩子的心声。
经过调查发现,沉迷互联网的青少年中,人际关系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不好的的人数较多,他们在日常更感孤独,与人第一次交谈更困难。他们与爸爸关系不好的的问题特别看上去突出,当然,爸爸妈妈与这类孩子的交流和一同活动也极少。考察那些沉迷互联网的青少年的家庭,爸爸妈妈多采取暴力、过分娇纵或放纵的教育方法。家庭关系差、家庭教育方法失当,势必致使家庭教育功能的丧失。沉迷互联网的青少年大多不可以同意爸爸妈妈的教育方法,曾与爸爸妈妈发生过尖锐冲突,对爸爸妈妈的情感是冷漠、厌恶,甚至是敌对和仇视的。
沉迷互联网的青少年师生关系也非常差,很难从教师那里获得足够的积极情感和心理支持。多数教师都会在无声无息中更多关注出色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而忽略学生的其他需要特别是情感需要。沉迷互联网的青少年也缺少积极的同伴关系,在同伴群体中得到的认可极少。支持性人际关系的缺少导致青少年转而向互联网中探寻安全感和归属感,以至于沉迷互联网,最后网络成瘾,很难自拔等紧急问题。